214国道,云南的景观大道

16号高地XG 2017-07-25 06:33:00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国道美丽与否的标准应该是其连接自然、人文景观的丰富多样。214国道全长3542公里,纵跨青海、西藏、云南,紧邻四川,在于它拥有其它国道无法媲美的优势。它连接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、红河、怒江源头或主要水源涵养区,并与“三江并流”而行

国道美丽与否的标准应该是其连接自然、人文景观的丰富多样。214国道全长3542公里,纵跨青海、西藏、云南,紧邻四川,在于它拥有其它国道无法媲美的优势。它连接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、红河、怒江源头或主要水源涵养区,并与“三江并流”而行;涵盖喀斯特、丹霞、黄土、冰川等地质景观;从热带雨林到高寒山地的海拔落差,成就生物物种特别是植物类型的优质分布;民族众多,信仰广泛使得人文景观绚丽多元。云南境内路段,是其中的精彩部分,起于德钦县佛山乡德美村,经德钦、香格里拉、丽江、大理、临沧、澜沧、景洪,止于勐腊县磨憨镇,是传统滇藏公路和云南“茶马古道”历史路由的扩展。在约1500公里距离(含320国道和213国道共同段)上,鲜明地展现了气候多样性、生物多样性、地质多样性和人文多样性特点,是云南名副其实的景观大道。

穿越多样性气候带

 “今天泼水乘凉,翌日风花雪月,后天观山赏雪”,这是我对214国道云南段的比喻,在这条路上,人们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跨越若干气候带并观赏到不同的景色。214国道云南段的纬度低、地形复杂、海拔高差大等因素都“压缩”了气候带的分布空间,这加快了气温的递增递减,以至形成“浓缩”状态的热带、亚热带、高山温带、高山寒带等垂直气候分布带,不同的气候分布带能在直线不足1000公里、公路长约1500公里的短距离中得以完整展现,实属罕见。

在我看来,云南段区域性小气候特征尤为明显,正所谓“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。德钦县在云南已是相对纬度很高的地方,六月是盛开杜鹃花的时候,但县城气温依然很低,而谷地里的云岭乡、溜筒江村、奔子栏镇却是炎热环境。同样,位于北回归线以南,相对纬度较低的景洪城,六月气温超过30度,而紧邻的南糥山等山区却很凉爽。

经过长期观察与资料分析,我发现,214国道穿越多样气候带较大的特点,是通过云南特有的坝子地形来体现的,大气候带下坝子的气候,就是当地最准确和能够有效感知的气候状况。也就是说,从西双版纳州到迪庆州214国道穿越的大大小小20多个坝子,每一个坝子都是一个气候带的标志。这样的小气候带,为行走214国道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景观资源,也创造了各种生活方便。

北回归线南北的坝子海拔在500米至1500米左右,多丘陵地形,气温高,降水量大,为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。热带亚热带气候带来丰富的自然资源,植物物种多样,阔叶林、针叶林分布广,生长茂盛。仅西双版纳就呈现一幅绝美的风情画,望天树热带雨林,基诺山、布郎山原始林,勐仑热带植物园,千姿百态,奇花异草让人目不暇接;民族村寨绿荫环抱,菩提树遮天蔽日,槟榔树下,凤尾竹中,木楼梵音袅绕不绝。湿热的气候也给种植橡胶、茶叶、热带水果以及水稻、甘蔗、玉米和豆类提供了良好条件。勐海县作为“普洱茶”的发祥地名声在外,而每个坝子的日照、降水、气温、土壤等条件不同也造成了茶叶“一坝一茗,一山一味”现象,使得214国道及邻近的勐腊、景洪、勐海、澜沧、孟连、西盟、景谷、双江、耿马、沧源、临沧、云县、凤庆等坝子成为云南重要的产茶区。

大理州的坝子海拔在1200米至2200米之间,多为亚热带和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。这一区域的坝子多在高山峡谷之中,比高悬殊在1000米以上,冷暖气流影响大,坝子小气候特征更为显著。总体上坝子平坦,日照充足,旱季无严寒,雨季无酷暑。214国道直接跨越的南涧县、弥渡县、大理市、洱源县、剑川县、玉龙县九河等坝子,每个坝子气候都不同。比较典型的有滇西重要的蔬菜、烤烟产地,素有“到了弥渡,不想媳妇”的弥渡坝子;有以苍山洱海主题的大理坝子,受热气流和冷气流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片“风花雪月”的景象;有四序恒温、“高原水乡”的洱海源头洱源坝子;有景色宜人,物阜民丰的剑川坝子。

香格里拉市和丽江市坝子海拔在2500-3500米左右,总体为高山温带气候。这一区域坝子受四周雪山和峡谷气候影响大,植被茂盛,乔木分布广。尽管海拔高,但局部小气候宜人,农作物耕种依然为主。值得一说的是,两市位于“三江并流”核心区域,又呈现出另一种形态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带,局部气候条件好,物产丰富,宜人宜居。214国道穿越金沙江的有石鼓镇至金江镇,甲丁村至奔子栏镇干热河谷段,穿越澜沧江的有溜筒江村至佛山乡干热河谷段。

沿线的古镇和村庄色彩各异

如果按照地理学家所说,一条国道两侧各200公里范围内的景观都属于该国道的景观标准去判断,从北到南浏览214国道云南段,公路沿线的景观多得几乎无法统计。比如德钦澜沧江干热河谷、梅里雪山、白马雪山、石卡雪山、香格里拉、哈巴雪山、虎跳峡、丽江、金沙江干热河谷、剑川石宝山、沙溪古镇、大理、竹塘卡斯特地貌、景迈茶山、景洪、望天树热带雨林、磨憨口岸等等。

澜沧江干热河谷村落

高山温带村落

金沙江干热河谷给我印象极为深刻,我曾若干次前往,考察了上江、巨甸、金江、石鼓至虎跳峡约100公里“V”字形大拐弯流域,这里植被茂盛、地势平坦,行政范围包括了香格里拉县的塔城、上江、金江和丽江市玉龙县的巨甸、黎明和石鼓等地,是“三江并流”保护区的重要地段,位于老君山保护区和千湖山保护区之间。这些地方海拔1900米左右,由于受高原气候和金沙江水气共同作用,雨量充沛,植被茂密,物产丰富,呈现冬暖夏凉,四季如春的地理气候特点。同时,这个地方虽然以江划界,但金沙江两岸世居着以纳西族为主的少数民族,古老的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精妙绝伦,构成了桃花源式的美丽景观。

古建筑文化

丽江玉龙县是距离金沙江河谷最近的地方,翻过铁架山就可看到湛蓝的天空下的峡谷景观。远处,终年不化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耀眼醒目,老君山山脉、千湖山山脉层峦叠嶂,郁郁葱葱。山顶上覆盖着白雪,整个山麓硬是被云南松、高山云杉、杜鹃林等树木包裹得严严实实。金沙江在群山中央蜿蜒,江水由北向西作垂直折流,两岸点缀着嫩粉的桃花和金黄的油菜花,眼前还有青翠的梯田与村落瓦舍成片相连,一派宁静安逸的景象。沿着盘山公路向下行驶到金沙江边,刚才还是凉飕飕的空气逐渐被温暖湿润的河谷气流所取代。走过“长江排名前列湾”的石碑不远,就是丽江的石鼓镇,石鼓镇与香格里拉金江镇沙子村隔江相望,是金沙江河谷的主要地段,镇上一座座土木结构的民居小院十分抢眼。站在石鼓渡口远眺,金沙江江流开阔平缓,江边柳林如带,几艘游艇在江边上移动。两岸绿油油的麦田、蚕豆苗和疏菜跟晨光下闪烁着金光的油菜花互相辉映,勾勒出一派江南般的诗意。

彝族村寨

石鼓是座名副其实的古镇,历史上是内地和藏区茶马互市贸易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。古镇上的光滑石板路,仿佛记录了千百年来的沧桑。山岗上立着一面汉白玉雕成的鼓状石碑,上面的阴刻铭文依稀可见。据说石碑是1548年至1561年间,丽江土司府木高向北进军吐番得胜凯旋后立下的,石鼓镇的名字也是来源于此。当然,关于石鼓的历史记忆还远不止这些。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,在此“五月渡泸”(金沙江古称泸水);公元1253年,忽必烈又在此“革囊渡江”。1936年4月,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也从这里渡江。古镇的冲江河上有座建筑精美的铁虹桥,这是晚清石鼓举人周兰坪所建。阳光打在古老铁索桥的桥头上,几位老人正奏着洞经古乐,身着民族服饰的妇女围坐着聊着天,淘气的孩子在桥上使劲地摇晃着桥面上的铁链。如此悠闲美好的时光实在让外地人羡慕,可是对于石鼓人来说,他们的每一天都是如此。

云龙天然“八卦图”

从石鼓镇溯江而上便是丽江黎明镇,这里就是丽江、剑川、兰坪交界处著名的老君山丹霞地貌。总面积达240平方公里,是国内面积较大、发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。正值花季,这一片色赛丹珠的红色砂岩,跟梅子、李子、鲜花、麦田、蚕豆苗和青翠的山麓交织在一起,使得我眼前一片璀璨夺目。

      国道串珠着民族文化的“项链”

214国道云南段沿线分布着汉、藏、彝、白、回、苗、傈僳、纳西以及布朗、佤、傣、哈尼等23个世居民族。少数民族独树一帜的原始崇拜,表现在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上,一般通过“本主会”、“泼水节”、“火把节”、“哑神会”“跳火神”、“抹你黑”、“木鼓节”、“东巴祈福”等节庆活动进行。

在受藏传佛教影响的滇西北地区和受小乘佛教影响的滇西南地区,金黄崇拜比较突出。其一是镶金牙。这个习俗多在完好的牙齿上镶嵌,足以说明并不是因为人类有蛀牙才产生,而是金黄崇拜的文化产物。迪庆藏区镶金牙习俗浓厚,相对富裕的成年人都喜欢在上颌两侧尖牙或第二尖牙上镶金。而另一个镶金牙习俗比较有特点的是西双版纳傣族和大理白族,那里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人群,与藏族不同的是要“立足尖牙,争取满镶”,通常先镶上颌门牙、尖牙,逐步随家境条件提升把上下颌的恒牙全部镶满。虽然,各地镶金牙的具体方式不同,但这是“金能避邪”的传统思想驱动,为了“好看”、“富贵”、“吉祥”的共同思维。在他们心目中镶金牙能够带来财运,体现家庭的背景。其二是金黄为圣。214国道云南段的少数民族对金黄颜色的审美认知根深蒂固。藏传佛教和小乘佛教寺庙是金黄颜色运用最广泛的地方,他们多以金黄筑顶缮檐,以金和黄铜打造佛塔佛像、佛事器具。

214国道云南段沿线的许多少数民族,对木头情有独钟,他们认为树木有灵,木能益寿,木“会呼吸”。滇西北一带造房上梁,是木的崇拜表现,寄希望于屋梁长远不朽,宅院永固。上梁的常见形式是祭神仪式和办“上梁酒”、“上梁席”。上梁之日,亲友好友,邻里乡亲携礼往贺,主祭人将红绸绕梁,贴大红纸“避邪”或行上梁钱、上梁文,进而烧香点蜡,祭祀神灵,保佑房宅。然后,在木工指挥下,众人出力相助,吆五喝六,齐心协力,一根根大梁构建成形。上梁完毕,喝上梁酒吃上梁饭,尽欢而散。

白族本主崇拜

沧源和西盟佤族拉木鼓,是佤族宗教生活中的一件大事,木鼓是通天的神器,就能和鬼神联系,只有祭祀和节日时才能移动与敲击木鼓。而水的崇拜,犹如水的多样性表现一样,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和奇异的色彩。表现最为明显是傣族一年一度的“泼水节”。泼水节源于印度,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,其后为佛教所吸收,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。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,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广泛。纳西族东巴教“署”崇拜的重要内容就是水崇拜。他们认为“署”虽占有天空、土地、山川、河流、树木、飞禽、走兽,但其起源于水,基本属性为水神。水神所支配的空间不断扩大,使水神又演化成了代表整个自然力的神灵。

洞经古乐

巍宝山道教圣地

世界名曲《小河淌水》发祥地弥渡县弥祉。图为作者尹宜公故居

少数民族把燃烧的火焰视为火神的化身或把锅庄石、火塘灶等视为火神的象征,并奉其为恩赐光明和财富,是家族繁衍兴旺的保护神。“火把节”是分布在214国道上的彝族、白族、纳西族、拉祜族、哈尼族、基诺族、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,以彝族的规模为最。有特点的是大理一带村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。用松树做杆,上捆麦秆、松枝,顶端安一面旗。夜幕降临,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,向大火把叩头,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攀上高竖的大火把,将大火把点燃。刹时,列焰腾空,鼓乐大作,鞭炮齐鸣,响切云霄,场面壮观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,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,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。

火把节

拉祜族祖先崇拜

红河源头

剑川沙溪古镇

生活在214国道沿线的少数民族,认为泥土化育万物、哺育生灵,大自然的枯荣盛衰、五谷庄稼的春华秋实,从动植物到人类自身,每个个体生命的诞生、生存、死亡的全过程都与大地息息相关,一切进化、创造,惟有泥土能够给予生命生生不息的活力。被视为古人土陶文化“活化石”的傣陶,不仅是生活器皿,还是包含信仰崇拜的神器和祭祀用品。

香格里拉藏族黑陶制作

剑川石宝山

西双版纳瑶族

对于土的原始崇拜,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云南沧源佤族一年一度的“抹你黑狂欢节”。相传三千年前佤族的祖先在用兽皮遮羞取暖的时候,笨重的兽皮时常会变成生存的累赘,迫使他们不得不赤身裸体。可是,炽烈的阳光和热带丛林蚊虫的叮咬又让人难以忍受,他们就学着水牛在泥土里打滚的办法,以粘满泥浆的身体防辐射叮咬,并沾满树叶以躲避野兽和猎捕。后来,他们发现泥土还有止痛、消肿、解毒等“避邪”功效,更是增加了对泥土的崇拜。同时,佤族又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,佤族认为黑色是勤劳和身体健康的象征,谁最黑谁就是最美的。于是,便用当地黄泥土、牛血、锅底灰、可可粉,以及传说中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“神”草“娘布洛”混合特制成药泥,涂抹在脸上驱邪祈福、生命永恒,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使之形成“摸你黑”习俗。这种典型的泥土自然崇拜,充满着美好的主观意愿,也让民族文化变得丰富和多元。

临沧佤族摸你黑狂欢节

走过一趟214国道云南段,能够亲身体验和感悟到的,正是这些包含着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等原始崇拜的少数民族文化,而那些平常在内地难得一见的美景和奇观,似乎就成了这幅多彩民族画卷的背景,惹人眼热,让人沉醉。

西双版纳哈尼族

临沧拉祜族

沿线越冬候鸟

白马雪山滇金丝猴

214国道上的美食

本文参见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七月特刋(封面作者:谢罡)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